首页 > 武侠 > 大明天下(修改版) > 

第一百四十章、两宫欢心

第一百四十章、两宫欢心

  乾清宫,御书房。

  正德皇帝将御案上的奏本一股脑扔到地上,坐在龙椅上呼呼喘着粗气。

  旁边伺候的小内侍们吓得噤若寒蝉,想要上前收拾又怕触了霉头,刘瑾随后而来,看了此番景象挥手让他们退下,缓缓走近,弯腰将奏本一一拾起。

  “别捡。”正德坐在那里寒着脸道。

  刘瑾动作没停,将奏本放在御案上摆放整齐,温言开解道:“皇上息怒,别因为小事耽误国事。”

  “国事?朕这里有什么国事?”正德一把将奏本又推到地上,愤愤道:“朕想干些什么事都有人指指点点,连封赏一个人都要群起聒噪,这皇上做的有什么意思。”

  刘瑾摇头苦笑了下,又低身将奏本再度拾起,没急着再放回去,只是说道:“这帮酸子从来都是这般讨人嫌,太祖爷还做了一首诗,怎么说的来着……”

  装模作样的思索了下,刘瑾恍然继续道:“叽叽喳喳几只鸦,满嘴喷粪叫呱呱。后两句是什么来着……”

  “今日暂别寻开心,明早个个烂嘴丫。”正德接口大笑道。

  “万岁爷记性真好,奴婢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,”刘瑾恭维了一句,“连太祖爷都被这帮大头巾烦扰,您就别再生这闷气了,为他们这些人伤了身子不值得。”

  正德指着刘瑾笑道:“老刘啊老刘,你总是能让我开心。”

  “这不是老奴的本分么。瞧瞧,丁寿那小子从辽东给您带了什么回来……”

  说着刘瑾轻轻击掌,几个小内侍抬出一个巨大的铁质鹰架,架子上一只三尺巨鹰顾盼生威。

  正德眼睛一下就直了,走上前仔细看了看,“这是海东青?!”

  “不错,万岁爷您看,毛色纯白,乃是海东青中的上品”玉爪“。”

  雕出辽东,最俊者谓之海东青。辽代皇帝每年春天在松花江附近放海东青捕天鹅,捕到的第一只天鹅,要摆宴庆贺,名曰头鹅宴,遂常遣使要求女真进贡,称之为“鹰路”,因海东青捕之不易,女真各部不耐其苦,完颜部乘势揭竿而起,十年灭辽,二年破宋,将两个当世强国掀翻在地,也算是“一只鹰引发的血案”。

  正德看着玉爪喜不自胜,不由想伸手去摸。

  “皇上小心。”刘瑾在旁提醒道。

  这只海东青是锡宝齐篇古偶然捕获,为了抵消自己那败家儿子闯出的祸送给丁寿,还没来得及驯服,见有人伸手摸自己,当即一喙叼去,幸的正德闪得快,才没把手喂了鹰。

  正德也不恼,哈哈一笑,命人将这扁毛畜生送入鹰房,宫中自有专人熬鹰,轮不到他这皇上出马。

  “皇上可还喜欢?”刘瑾问道。

  “难得他有这份心意,”正德点了点头,随即皱眉道:“此番还是委屈了他。”

  “皇上别为他操心,那小子是个有心气的,他曾说,相比班定远,他更愿做大明的冠军侯。”

  “哦”,正德来了兴趣,“他想做霍去病?哈哈,我果然没看错人,有志气。”

  刘瑾扶着正德返回御座,语气不屑道:“什么志气,要是没汉武帝,哪儿来的卫青、霍去病,这世上的事啊还要靠主上慧眼识人,用人不疑。要是没您这样的圣明之君,那小子哪敢说出这话来。”

  正德对刘瑾的话甚是满意,“他现在人在哪儿?”

  “在仁寿宫给太后问安,太后前阵子不是问起过这小子么。”刘瑾回道。

  “在宫里他人缘倒好。”正德轻笑,随即又道:“这次他办好了差事,没有封赏却被罚了俸,该怎样补偿一下才是。”

  刘瑾眼珠一转,“说来这小子最近倒还真有个麻烦事……”

  ************

  仁寿宫,暖阁。

  紫檀花几上摆放的三足鎏金兽首香炉散出袅袅青烟,丁寿隔着一扇红梅薄纱屏风向张太后问安。

  张太后显是刚刚睡醒,慵懒的坐在一人多高的妆台前由着宫女伺候装扮,“你来了,什么时候回的京啊?”

  丁寿低头回道:“昨个傍晚进的城,怕晚了扰您休憩,才等到现在,没想还是来早了,搅了太后清梦,真是罪过。”说这话丁寿都觉得亏心,巳时都快过了,自打先帝去了,这太后的懒觉是越来越多了。

  张太后浑不觉得自己起得晚,当年弘治都不敢吵了她睡觉,如今更没人敢说,对着一个宫女点点头选好了今天的胭脂,淡淡道:“别再外面杵着了,进来让哀家瞧瞧,这趟海东之行瘦了没有。”

  丁寿笑嘻嘻地绕过屏风,道:“微臣身体结实,虽说是苦寒之地走了一遭,倒也没什么大碍,只是日夜挂念太后和皇上,心如油煎。”

  “油嘴滑舌的,”太后笑道,忽然发现了他手里还捧着一个小匣子,问道:“手里拿的什么?”

  “这是微臣孝敬太后的。”打开匣子,里面满满一盒珍珠,怕有百十来颗,最大的足有小指大小,全是色泽淡金的上好东珠,丁寿脸带笑意,心里可在滴血,从辽东和朝鲜划拉这点东西容易么,眼睁睁就这么送出去了。

  “这是……哎呦!”太后惊诧地猛一扭头,身后正为她插簪的宫女一下将簪戳到了头皮上,太后捂着云鬓,霍地站起,恼道:“笨手笨脚的,留你何用,拉下去!”

  那宫女见太后凤目含煞,吓得面无人色,跪倒不住磕头,话都说不出来,周围人见太后动了真怒,哪敢多言。

  丁寿偷眼瞧了瞧,宫女虽说被吓得面色苍白,仍难掩其姿容秀丽,可别被廷杖糟蹋了,立即开口道:“太后息怒,微臣刚刚回京,请您暂息雷霆,就当是赏小猴儿我一个面子。”

  太后也是一时起床气上头,这个宫女能诗善文,平日里也是体己人,待丁寿出言一阻,心中怒火淡了几分。

  见太后脸色缓和了些,丁寿趁热打铁又道:“虽说这位姐姐伤害凤体,实是不该,可真说起来太后您老也有不是。”

  张太后讶道:“哀家有什么不是?”

  “太后您这头秀发有如丝滑,纤尘不染,那簪子如不别的向里点儿哪能在您头上留的住啊。”丁寿嬉皮笑脸道。

  “满嘴跑舌头,没个上下尊卑。”太后啐道,经丁寿这么一插科打诨,心中火气烟消云散,对跪着的宫女道:“起来吧,以后当差小心着。”

  “谢太后恩典。”宫女又连着磕了几个头,站了起来,感激地向丁寿看了一眼。

  丁寿笑着对宫人挤了下眼睛,又听太后道:“弄这许多珠子给哀家何用?”

  “太后留着把玩赏赐都可以,实在没处用,还可以用来缀在鞋面上么。”丁寿可记得上次看到太后那软底睡鞋上点缀着的明珠。

  “缀在鞋面上?”太后闻言不由得轻轻拉起裙角,看了看自己宫鞋。

  “嗯——”丁寿眼睛有点发直,太后如今穿的是一双明黄缎面的尖足凤头鞋,做工精细自不必说,问题是这鞋竟然是高跟的,这也太TM后现代了吧。

  穿到明朝这么长时间,还经手了这么多女人,丁寿早对所谓“三寸金莲”嗤之以鼻,身边女人倒是有裹脚的,不过那是为了把脚型缠得更纤直小巧,俗称“快上马”,这是从宋朝就传下来的裹法,如谭淑贞等待成年后就放脚了。

  这时候的明朝人还没变态到喜欢含发着酸馊味的女人小脚自诩风流,或是以小脚弓鞋饮酒流觞传为美谈,到底从何时起流行以那种骨断筋折的变态乐趣摧折女性不得而知,反正后世出土的明朝女尸没一个是金莲小脚,也许是王朝末世脑子不正常或剃发以后的男子心理也遭受阉割,培养出了这类恶趣味,奴才当惯了,谁知道心里会想什么。

  说来也可笑,满人并不裹脚,为了证明这是明朝恶俗,还有记载说康熙时曾严禁女子裹脚,最后感叹恶习难改,禁令不了了之,连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的千年束发传统大清都能用屠刀改变,康熙爷竟然说不能禁止汉人女子裹脚,这位“千古一帝”的执行力还不如民国范儿。

  女子双足乃是身体的隐私部位,等闲不与人见,君不见西门大官人勾搭金莲就是从摸脚开始的,明宫里流行高跟鞋本意也是为了行不露足,张太后见丁寿直勾勾盯着自己脚看,虽是鞋袜俱全,还是不由红了脸,恼道:“胡乱看个什么,当心哀家治你大不敬罪。”

  听着太后的恼怒有些虚张声势,丁寿笑道:“微臣失仪,这就给您赔罪。”说着走到妆台前调试妆粉。

  太后见他熟练地将黛粉用水和匀,不由诧道:“这女人家的事儿你竟如此娴熟?”

  “还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孝敬太后您么。”丁寿说的随意,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,来自后世的他性子跳脱,没什么男尊女卑的固有观念,抱着美人在怀里描眉点唇何等乐事,二爷可从不以学这些东西为耻。

  见这小子调完黛粉后,用眉笔细细蘸了蘸,竟不见外的要向自己眉毛描过来,张太后忍无可忍地一把抢过,斥道:“成何体统,还不退下。”

  见着丁寿神色悻悻的退了出去,张太后也不用宫人,自己对着光可鉴人的铜镜淡扫蛾眉。

  方才捡了一条命的宫人心神甫定,却发现太后将黛眉画上那一瞬,嘴角竟不自觉地翘了起来。

<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>